台灣登山前三名的意外事故,分別是迷途、創傷、墬谷,而墬落意外大多發生在通過危險地形時,地形險峻暴露感大,加上隊員懼高,攀登能力不足或失足,都可能造成墬落意外,如八通關古道墬谷、屏風山墬谷意外。如何避免這些意外發生,提高登山安全,學習通過危險地形的觀念和確保技巧,有其必要。
台灣常見的危險地形,主要分為二種類型
第一種是峭壁斷崖的上攀下降,如品田斷崖、素密達斷崖、奇萊連峰斷崖等,除了這些比較長距離的斷崖外,還有許許多多無名的小斷崖,這些地方反而容易讓人輕忽。
第二種是橫渡地形,稜線上的「瘦稜橫渡」,如聖稜線、南湖五岩峰、鳶嘴山、五寮尖等,走在刀刃上,二側落差大暴露感大,若再加上強風,危險性高。另外一種橫渡地形是「岩壁或崩壁腰繞」,路徑從中橫切而過,一側陡峭另一側是深谷,一不小心失足就可能是非常嚴重的傷亡。
「崩壁腰繞」可說是台灣登山最危險的困難地形,尤其是大片的山壁土石崩落,地質破碎裸露,沒有植披也缺乏穩定的岩石可以架設繩索,若橫切距離過長,確保難度更高。
重建登山安全觀念
台灣山區絕大多數峭壁危險地形都有繩索,有些地方甚至有數條老舊的繩索,大家習慣拉著這些舊繩攀爬,靠著雙手拉住繩子往上爬或下降;這樣通過地形雖然很快,卻存在著潛在的風險,一是舊繩的安全性,固定的舊繩常年日曬雨淋,耐用性和磨損狀況如何很難準切判斷,運氣不好有可能遇到斷裂。二是只靠雙手拉,一旦拉不住就可能發生墬落意外,尤其是背重裝時風險更高,最近品田斷崖墬落意外就是一例。
遇到崩壁橫渡,因不易架設確保,大家抱持著應該不會那麼剛好,應該沒問題的僥倖心態,只能各自小心通過。
以上都是多數山友通過困難地形,習以為常的方式,缺乏安全保障,只能各憑本事將安全賭於運氣。若要避免意外發生提高登山安全,必須重建登山習慣,學習必要的確保技能,在必要之處架設繩索確保。
面對困難地形首先要評估環境風險,觀察四周地形,上方是否有落石倒木,路徑踏點是否穩定安全,另外天候因素也會大大影響危險度,下雨會增加濕滑和不穩定度,長時間乾旱也可能造成土坡鬆軟滑動。慎重評估風險發生的機率及一旦發生的嚴重性,若嚴重性是高的就要考慮架設確保。
再來是評估隊員能力,以全隊中最弱的隊員為標準,判斷是否需要架設繩索;最後是評估攜帶的器材,以決定如何架設確保。架設繩索確保,必定會花費更多時間,延誤行程,若以「安全第一」為最重要的考量,那麼寧可晚一點慢一點,以確保生命安全。
通過困難地形的確保方法
登山必須考量重量,特別是縱走路線或長天數的探勘,確保器材不能太多太重。另外多數山友沒有從事攀岩運動,不懂或不熟繩結繩索運用,太過複雜的架設系統,對山友而言也有困難也容易忘。下面將介紹如何用最精簡的器材和最簡易的方式,架設基本保護,避免發生致命的意外。(岩械、岩釘,繩隊確保,技術性較高屬於進階,不在此篇介紹)
一、器材:建議團隊攜帶1條輔助繩(約750g),個人攜帶2條繩環、2個鉤環、頭盔,總重約一公斤。
- 輔助繩
- 6mm或7mm編織繩,有CE或UIAA安全認證。
- 拉力強度約9KN~14kN (有認證的扁帶約9KN),強度夠,可使用各種繩結。
- 25~30公尺,重量約大致可以應付台灣傳統路線上多數的斷崖,視行程需要,可分段架設,或攜帶二條連結使用。
- 鉤環2個(約100g)
請選擇大D旋轉保險鉤環,不建議自動上鎖鉤環,不易單手操作且各品牌操作方式不同,隊員若要協助可能不會使用。 - 繩環Dyneema Sling二條 (約250g)
建議1條130~180cm,作為簡易吊帶,視每個人身材決定尺寸,另一條240cm,為架設固定點使用,遇大樹大石頭長度才夠。可選擇dyneema的繩環,拉力強度約22KN, 但較細(約1cm~1.3cm)較輕,方便登山攜帶使用。 - 頭盔(約700g)
—台灣山區地質不穩,特別是崩壁斷崖,容易有落石,頭盔能保護頭部安全,可以選擇輕量化的頭盔。
二、繩結:雙稱人結和義大利半扣
義大利半扣可取代確保器作制動確保,義大利半扣屬於雙向繩結,可以確保上攀也可以確保下降,並可連結在攀登者身上作雙繩垂降。雙稱人結連結在攀登者身上,或做簡易吊帶。
三、架設方法
選擇架設點–樹是最穩當的選擇,先觀察樹的健康穩定度,樹徑粗細盡量選擇超過手臂以上;樹根也是常見的選擇。高海拔植披較少,最常見的是杜鵑和香青,若單株太細,可以環繞整叢或多綁幾棵以增加強度。岩石的架設要特別小心,注意受力的方向性,避免繩環脫出。
峭壁斷崖確保系統
【下降】
- 用繩環架設固定點,扣入鉤環連結輔助繩
- 以義大利半扣確保隊員下攀
- 隊員以繩環作簡易吊帶,若隊員沒有簡易吊帶,也可以將輔助繩尾端打上大雙稱人結,即可作為簡易吊帶。
- 將輔助繩尾端打雙稱人結,掛入隊員吊帶上。
- 最後一位隊員必須是能力最強的,將輔助繩繞過固定點,再使用雙繩垂降下降,結束再將另一端的繩子拉下回收。
【上攀】
確保系統和下降一樣,只是反過來,但差別在於必須有人先爬上去架繩,先鋒的能力要夠強,若先鋒者沒有把握能安全爬上,建議繞道或撤退。若途中有樹或石頭可以綁固定點,下方的人可以用義大利半扣作先鋒確保,降低先鋒者的危險。
橫渡確保
架設固定繩方式:先鋒者必須是能力最強,押後者為第二強
- 以義大利半扣確保先鋒通過橫渡地形
- 先鋒找固定點架設,將輔助繩以雙稱人結固定在繩環上。
- 二邊都以雙稱人結,架設固定繩
- 隊員綁上簡易吊帶,將鉤環扣入固定繩上通過,一次只能一位。
- 最後一位隊員將輔助繩尾端連結到吊帶上,對面先鋒者改以義大利半扣邊收繩邊確保。
雙邊確保方式通過
架設繩索方式與固定繩相同,不同的是兩邊改用義大利半扣確保,橫渡者將輔助繩打雙稱人結連結到吊帶上,雙邊確保一邊給繩一邊收繩,確保者可以控制輔助繩的鬆緊度,可因應地形變化調整。
橫渡確保有二大困難要注意,一是崩壁地形地質破碎,不易找到架設點,繩索可能要稍微離開崩壁才有架設點,繩子要夠長。另一困難是崩壁地形中間幾乎沒有穩當的固定點,若距離太長儘管有架設繩索確保,因繩子無法繃緊,若失足仍會滑落,只能確保連結在繩子上,不致於墬落深谷,這樣的滑落仍有可能造成受傷。若橫渡地形太長,地質太不穩定,建議只能高遶或撤退,放棄通過,安全還是最重要的。
最後提醒
- 以謹慎態度評估風險發生的機率及嚴重性,不要賭運氣。
- 了解自己和隊員的能力,不要超出能力,若覺得過於危險、不確定,撤退或繞道不要勉強通過。
- 攜帶必要的確保器材,必要時架設繩索確保。
學習確保技能,架設繩索有許多細節要注意,不建議看書看文章自學,最好能去上課受訓,實際操作過,並多練習熟練,實際登山時才能正確操作。

品田斷崖,拉舊繩並以輔助繩確保下攀。

繩結-義大利半扣
繩結-雙稱人結

以繩環做簡易吊帶,簡單快速

繩環繞樹架設固定點,簡單快速

二邊以義大利半扣做確保,一邊給繩一邊收繩. 攀登者以雙稱人結連結確保繩。

繩結-義大利半扣確保上攀

橫渡-先鋒中間架支點

最後一位繞樹雙繩垂降
作者:李美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