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讀阿里山大學校 Chapter1

日出/聚落/小車站
沉浸林場與伐木遺跡的療癒之旅
走讀阿里山大學校

鋼軌與鋼輪
兩千公尺落差的挑戰
會爬山的火車──阿里山林鐵
Text&Photo/古庭維

台灣山岳雜誌-阿里山小火車

在19世紀末日本領台後,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玉山探勘活動,阿里山蘊藏的檜木森林很快就被發現,並且確定了開發價值。由於林場位在遙遠山區,如何運輸就成為關鍵難題。經過多次探勘與規劃,決定採用美國的方式,以鐵道來運材,運送終點選在縱貫鐵道的嘉義站。由於日俄戰爭後財政困難,總督府於1906年委託藤田組開始工程,但又因為實際測量與施工後,預算不斷增加,兩年後宣告放棄,直到1910年終於由總督府復工。耗時多年的阿里山林業鐵道,於1912年12月25日運出第一批木材,當時的路線終點在二萬平,1914年再延伸到沼平,登山本線就此完成。

從嘉義到沼平,高差超過兩千公尺,鐵道最大課題就在「爬山」。鐵道不比一般公路,坡度和轉彎都有很大限制,而登山鐵道迷人之處,就在於觀察如何運用隧道、橋梁、路塹、路堤等工程,以合乎規範的坡度和曲線半徑,讓路線與沿途地形、地貌完美妥協,帶領火車從平地爬上高山。

嘉義到竹崎的14公里鐵道是平地段,火車從竹崎出發之後,立刻跨過牛稠溪,再跨過東廣寮溪,很快迎來兩次登山鐵道典型的「馬蹄彎」,其中第二大彎位在佳人山,從這裡開始,鐵道正式接上了通往阿里山的稜線。這條大支稜的終點在祝山北側,在此之前有萬歲山、屏遮那山、大凍山、四天王山、梨園山、阿拔泉山等山峰,而阿里山林鐵的登山段大約長60公里。

稜線走勢崎嶇,而且很快地攀升高度,鐵道當然無法跟上,只能先從南面山坡上腰繞,但是到了阿拔泉山下的樟腦寮時,陡峭的地勢擋住去路,於是利用獨立山的山體,以順時鐘兩圈加上一個8字形迅速爬升超過兩百公尺,其間有多達11座隧道,這就是膾炙人口的獨立山螺旋路線。

離開獨立山後,從紅南坑往北前進,迎來第一座穿越稜線的大隧道,首次見到稜線北面的風景。繞行梨園山後抵達梨園寮站,開始一小段登山鐵道難得的稜線路徑,日本時代著名的觀景點見晴台,就是在這一段路上。過了瑞水公路(166縣道)的平交道,稜線地勢再度迅速拔高,進入四天王山的領域,鐵道均在稜線北面腰繞。水社寮過後,鐵道穿過一片細碎地形,包含一座鞍部上的鐵橋,接著從光崙山南邊抵達奮起湖。

眾所皆知奮起湖不是湖泊,而是一處如「畚箕」的山凹窪地,周圍由光崙山、摩天嶺及大凍山包夾,重要稜線也匯集於此;摩天嶺北稜是先民通往瑞里地區的路徑,傳承至今成為奮瑞古道,而大凍山的西南稜是阿里山公路之所在,鐵道則必須以接連兩座長隧道離開奮起湖,再次來到稜線北面,也首次見到塔山峭壁全貌。

過了大凍山之後,鐵道與公路分別在稜線的北面與南面,僅在十字路鞍部短暫相遇。奮起湖與十字路兩站距離9.6公里,但僅上升131公尺,是在登山段裡難得平緩的一段,不過接下來地勢爬升更加快速,海拔2022公尺的屏遮那山,是這條大稜線上第一座超過兩千公尺的山峰。至此已相當接近昔日阿里山林場的範圍,但高度卻仍有很大落差,鐵道在此以著名的Z字形方式登山;從屏遮那到沼平,總共有4次折返和2次馬蹄彎迴轉,終於讓小火車爬上海拔2274公尺的沼平站。

台灣山岳雜誌-阿里山小火車
(Z字形鐵道的第二分道。火車從左邊上來後還要後退往右邊爬上去。)

擁有超過一百年歷史的阿里山林鐵,從早年的伐木事業到近年轉型觀光,如今帶給我們環境改變的省思,以及深刻的歷史厚度。除了林業本身,沿途聚落與產業也歷經百年興衰更迭,不論是搭乘火車,或是走進鐵道沿線錯綜的山徑,都是有別於台灣其他地方的山林體驗。
台灣山岳雜誌-阿里山小火車
(48號隧道前,人造柳杉林裡的阿里山小火車。)

作者介紹
古庭維
現任《鐵道情報》雜誌總編輯、舊打狗驛故事館館長。自幼喜歡搭火車、看風景、登山健行,目前以鐵道研究與策展為本業。合著有《台灣舊鐵道散步地圖》、《台灣百年鐵道縮影》、《向山,遇見最美的山徑》等書。

 

本篇文章還有 Chapter2~5,歡迎訂購雜誌一覽阿里山之旅內容!
台灣山岳雜誌

分享:

分享在 facebook
Facebook

發佈留言

立即獲得最新資訊

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

沒有垃圾資訊,最新文章、活動將會第一時間送到您的電子信箱

文章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