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無極限~登山刪角點

多目標登山

民國60年代,台灣山界四大天王就已經有提倡、論述過「多目標」登山。所謂多目標即是除了登上山頂三角點為主要項目之外,還能有其他因登山而衍生的特殊興趣,而不僅僅只是為登山而登山。

說到藝術可能會讓人難以親近、理解,故用「創作」一詞來取代。科班與素人,複雜與單純,訓練與趣味之間,對於登山來說並無差別。

它當初可能是一種興趣,可能也還沒能發現何謂「多目標」的登山。那個時候我並沒有覺察到我手裡拿著的135相機,就是多目標的一種。

有了「山」這角色當作拍攝的對象,而又能用自己的雙眼看到真實大自然場景,親身體驗的感動大於創作。

可能,我也沒有對於「身體力行」這種觀念做進一步的探討與思索,僅只是因為創作而登山,對於後期因創作而衍生出的自我挑戰,

反而是潛移默化中讓登山的目的悄悄地萌芽、實現,進而強化。

從拍照開始

說到拍照,如今已成為全民運動,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,走到哪兒拍到哪兒。

看似方便的科技產物,卻也讓人放棄了思考,思考什麼是攝影?什麼是決定性的瞬間?

這樣說感覺太過於哲理,明明只不過是生活上的紀錄,卻也要裝得有模有樣,這似乎無法成為進入登山門檻的理由。

所以,我比較喜歡紀錄式的「拍照」,而不說是攝影。

 

就我的認知,攝影,應該說是傳統的攝影,它包含了光圈、快門和構圖的組合。

光圈和快門可用科技代勞,最重要的「構圖」則是美學的根本,是創作的自由度。攝影的要素是「光」,補捉「光」這個要素後,這一張影像作品就已經成形。

然而,攝影最忠實之處在於底片,原稿很重要,可以看出一位創作者如何表現在地故事。

如今,攝影已經質變,隨手可得的「影像」充斥著我們生活周遭。眼花繚亂地挑選、裁剪,也早已經失去了攝影原初的精神。

 

你要拍一張什麼樣的照片?或者說,你想要什麼樣的影像?「快門經常被誤認為很重要,其實是最不重要的。」也許重拾畫筆單純創作更好。若說登山是高端的活動,這我並不否認,畢竟還是要有閒暇的時間和多餘的金錢才能夠去享受。享受,人人有不同的作法,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罷了。登山結合拍照,那可真的是累死人!但還是有很多人樂此不疲。或許,你也已經找到了進入登山活動的門票,不管如何,總是個開始。攝影、拍照是很普遍進入登山活動的快速道,但也有其他因素,端視個人特質而定。

 

登山的啟蒙

旅行可以讓你的生活多彩多姿,或是能夠延伸你工作上的想法,在不斷求知與變遷的社會中得到成長。登山亦是如此,透過大自然給你的挑戰,可以找到許多人生方向。說看破也許還太早,至少這種活動是正向的力量。我的登山啟蒙大部份是因為接觸藝術而有了不同的想法,藝術最主要的就是「美學」觀,美是需要學習的,也是感知訓練的一種。美再透過藝術表現上的傳達,進入到個人的特質中,就會形成新的物質。這種物質會一直提醒你再次回到起點,把登山目的性做有效率的運用。

台灣山岳雜誌

自己也知道影像的力量,驅使著我一直回到山中,而這就是興趣之所驅。興趣很重要,小時候就可以看出大略的傾向。如果興趣和特質沒有相關連,那麼這樣的特質很難被發揮出來。但興趣可以培養,特質屬於先天條件。就我而言,創造的想法和力量很大,而山只是一處讓能我自由發揮的場域。為了高山美景、歷史遺跡,美景純粹欣賞不夠,還想要保留下來;而歷史場景是因為不想再錯過,而去探索,簡單的想法創造了另一種登山藝術。

 

當然,某些人的登山哲學是用「心」去體會,或者在過程中學習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態度。這樣也很好!當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分段不同年齡層的時期,他所感受到的、面對的也就不同。有人會為了拍照而到高山上,有些人因為高山而啟發了攝影念頭,美好的事物透過視覺而來,看到了才會真的相信。看見美,我們就會去想它;發現美,我們就會想得到它,進而創造美,我也不例外。

 

少部份是從觸覺來獲得美,而觸覺就是感受力、想像力。視覺的美帶到了創造,連結起來就很明確。觸覺化作文學,也是另一種創作。所以,我應該是為了創作的源頭而去拍照。源頭就是材料,要取材,材料可能遍佈在各個地方,而我的材料在高山上。

 

當然,也有些人僅只是單純為了登山而登山,那是對於山的一種「想見」。想看見山、感受山、體會山。想看到不一樣的山就成為很好說服自己一而再去的理由。

 

這樣其實也很好……

 

作者:劉庭易

分享:

分享在 facebook
Facebook

發佈留言

立即獲得最新資訊

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

沒有垃圾資訊,最新文章、活動將會第一時間送到您的電子信箱

文章推薦